【飢餓遊戲:自由幻夢-上】誰能重拾執政棒與自由希望?
Back
  到了最後高潮,主角們終於不必再參加令人折磨的飢餓遊戲。反倒是人民,終於打破沉默,不再忍受長年的羞辱,挺身而出推翻政府,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早已麻痺,直到凱妮絲塑造了人民的希望,大家開始犧牲自己,只為了要從獨裁者的手中,拿下屬於你我的和平。

 

 

沒了飢餓遊戲後...

  既然不再有大場面的飢餓遊戲,那對影迷和書迷來說,這一集到底有什麼樣的可看性?如果你是個影痴,相信你已經知道,這類型的續集電影,一定會經歷所謂的陣痛期。每個故事的劇情有高潮,也有低潮,相對來說,的確是很平淡的一集。最貼切的例子,就是「暮光之城:新月」。

  隨著凱妮絲起身反抗,事情也真相大白,所以電影一開始也開誠佈公的告訴你,這是宣戰的開始。但代價竟然是用全區的性命換來的,如果當初凱妮絲沒有出現,施惠國的人民得繼續面臨無止盡的絕望。現在,凱妮絲成為了英雄,可是在她的內心卻忐忑不安,畢竟這不是她要的和平,她不希望再有人受害,最後仍無濟於事,背負沉重壓力的凱妮絲,只有拼命的戰鬥,沒有退路,如果退縮,全體將同歸於盡。

 

 

凱妮絲的影響力

  電影巧妙的運用凱妮絲複雜的心理,作為續集的賣點,很多人都期待她的下一步會怎麼做。只是此時,凱妮絲正扛著艱難的使命與龐大的壓力,面對史諾一波又一波,向人民無情的摧殘,焦慮的她正一步步被敵方的一言一語,給逼到無路可退,能否提起勇氣邁步向前,是迎向勝利的必要關鍵。

  飢餓遊戲的劇情根本,為反烏托邦型態的電影,演到最後一部曲,勢必是要對觀眾有一些完整的交代。讓獨裁的政府知道,人民有反抗的權利,人民不會悶不吭聲的被欺壓。當然,如果政府有好的執政、好的政策、好的回饋,那麼人民怎敢不乖乖聽話?一定會聽命於主,將領導人視為精神的領袖。

  凱妮絲雖然不是執政人員,但她卻是個具有潛力的領導人,出身於貧民,必定能與庶民同甘共苦、共體時艱,如果將她推向領導人寶座,即便國家不會興盛,至少風氣會趨於安定,讓大家明白重獲自由不再只是幻夢。

 

 

施惠國的不自由襯托出現代的社會境況?

  以台灣現在的風氣來說,絕對沒有像飢餓遊戲電影裡演得那樣充滿暴力和恐懼,但是,台灣確實是封鎖在一個失去自由的國度。我們有明理的思維、文明的觀念,大家都說台灣人很友善,只是我們活得卻沒那麼自由。經濟崩盤、物價上漲、薪資倒退,當一群新手爸媽還在籌下個月的奶粉錢時,另外一群人卻看著他們不斷的想著:「我們到底該不該生孩子?」

  與其他國家比起來,我們的狀況沒有比別人差,事實是,每個人卻活得很不自由。因為沒錢,我們苦哈哈,畢竟生活還是得過;別的國家破產,我們自我安慰比別人幸福;別的國家在發生戰爭,我們卻偷笑比別人命大;可是我們活得不自由,這是千真萬確的。是什麼綑綁著我們?是錢?是政府?是社會?還是我們自己?也許當你覺得自己擁有選擇權的時候,或許那才是真正的自由,可是這種自由是短暫的,它不是持續的,有些東西是得靠我們的雙手去掙得的,所以不管是人身自由、經濟自由,我們都不該是社會底下的敗壞產物。無論景氣再好再壞,真正能讓我們過得更好的,只有自己。

  在飢餓遊戲的世界裡,工作時數是掙得物資,求一餐溫飽的籌碼。在現實世界裡,我們的窮忙卻成為了我們求三餐溫飽、有得付房租的條件。這個世界在懲罰的,不是窮人,而是不努力的自己。為什麼我們買不起房子?因為我們沒有野心,只肯乖乖的做一份穩定的工作。為什麼凱妮絲會成為英雄?因為她只是為了保護家人,才加入飢餓遊戲。面對困境,學會武裝自己,她的腦中永遠都想著改變,不管改變現況也好,還是徒勞無功也好,而且從未停止。以致演變至今,你現在所看到的,這個燃燒的女孩,蛻變成怒火中燒的女孩。

  所以,不要以為飢餓遊戲,只是一種反烏托邦形式的社會風氣。它還帶著不同的觀點,讓你有更多不同的解讀,去看待這部電影。社會,需要一個夠格的領導;市場,需要一個繁榮的經濟;而人民,則要透過領導人與經濟的光芒,走向美好的明天。這樣,他們才能有更多的熱情,為這個世界,繼續轉動下去。

 

 

飢餓遊戲:自由幻夢I
The Hunger Games: Mockingjay - Part 1